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北大医院
三甲  综合
高惠珍主任医师
擅长:脑血管病,疑难病,脊髓疾病,锥体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病以及急危重症病的诊断治疗
简介:高惠珍,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35年的医疗实践及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神经病学理论基础。对神经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对急危重症患者:如昏迷、重症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和呼吸肌瘫痪等的抢救治疗,做到及时、准确。对脑血管病、脊髓病、神经-肌肉病、椎体外系疾病及变性病等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跨学科如内科疾病合并或继发神经系统损害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主张早防早治。 自1981年以来师从知名教授余宗颐。一直参加本科生5年制、7年制、8年制教学。讲授课时近200学时。独立讲授《临床神经病学》的全部内容。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在云南思茅独立完成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少数民族班的全部神经科教学。1993年神经科教学小组集体荣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参加编写神经科专著四部。其中参编的北京大学临床学专业长学制教材《神经内科学》(7年制教材)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精品教材。[详细]
刘凤君主任医师
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及发作性疾病
简介:刘凤君,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1988,8—1993,10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1993,10—1999,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999,6-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热爱医学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医德规范,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经常查阅文献指导下级医师诊治复杂疑难疾病例,例如癫痫病的治疗、肥厚性硬膜炎、脑弓形体病、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治、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分类和治疗等等,对癫痫状态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并应用与临床取得明确的效果。在查房期间经常组织下级医师讨论临床病例,共同学习,获得好评。在科研工作中,1997年首先进行健康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汉字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为科室电生理室建立相关正常值标准,为临床诊断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电生理指标。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国内较早的系统总结了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首先报道了所有的本病临床类型和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成功诊疗多例此类病例。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赴丹麦奥尔堡大学,被聘为客座研究人员进行大脑电生理研究,完成课题:“电针刺激穴位对健康人大脑电活动的影响”。此外在国家“十五”课题中,积极协助课题负责人开展工作,如脑血管病的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参与5部专科书籍编写。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及发作性疾病。[详细]
孙相如主任医师
擅长:处理神经科疑难问题;神经系统疾病、肌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帕金森肌肉病
简介:孙相如,女,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目前出诊并参加指导科内大查房会诊。196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北大医院)神经内科,一直在医疗第一线工作。早年专注于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协助肌肉病及周围神经病等其他神经科疾病诊断。近十年来关注于帕金森病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治,参与多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临床观察,并在北大医院建立了帕金森病的专业门诊。擅长神经系统疾病、肌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对汉字形音义分类的ERP、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各种诱发电位及脊髓传导速度测定方面的研究达先进水平。有数篇专业论文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擅长处理神经科疑难问题;1979年起从事肌电图神经电生理、结合神经肌肉病临床工作,曾在美国专修周围神经病;自1997年起专门从事帕金森病的研究。专业特长帕金森肌肉病。[详细]
贾志荣主任医师
擅长:脑血管病性痴呆及周围神经病
简介:贾志荣,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从事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脑血管病性痴呆及周围神经病。从事临床神经电生理研究,包括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价值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视听体感诱发电位等。目前正进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和小血管病变方面研究。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电生理专业组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及审稿人;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及审稿人;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及审槁人;中西医结合会神经病学分会专业委员。擅长脑血管病性痴呆及周围神经病。[详细]
饶葆友主任医师
擅长:诊治神经内科疑难疾病,神经遗传病,线粒体病等
简介:饶葆友,男,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诊治神经内科疑难疾病,神经遗传病,线粒体病等。在省市,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专业特长:神经内科疾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