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三甲  肿瘤
擅长:肿瘤新药临床试验
简介:曹烨,女,讲师,助理研究员,临床试验中心机构办公室主任,肿瘤学博士,擅长肿瘤新药临床试验。 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本科, 后一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中心)”工作至今 2004年-200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就读临床肿瘤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7年-2011年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 2000年-2008年担任GCP中心办公室秘书 2008年起担任机构SAE专员和培训专员至今 2010年担任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至今 2011年担任机构办公室主任至今 工作期间参与过多项新药临床试验,先后参与1类I期新药研究,国际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近15项和国内注册试验多项。参与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标书撰写和申请,GCP培训工作等;2008年12月和2010年4月分别受邀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药医学大会”和DIA中国第二届年会上进行论文交流和大会发言。2011年4月受邀在美国ACRP年会上交流“中国研究护士培养与管理模式”。[详细]
擅长:恶性肿瘤的体细胞免疫治疗
简介:夏建川,男,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教授,研究员,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60年5月出生,1998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2000-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从事肿瘤遗传学和肿瘤疫苗的研究。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评审咨询专家,广东省委高干保健专家,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遗传学和肿瘤生物治疗。 专业协会会员资格: 中华医学会(CMA)会员(2004-至今) 中国抗癌协会(CACA)会员(2003-至今) 中国抗癌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会员(2006-至今) 中国抗癌学会广东省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员(2006-至今) 中国细胞生物专业学会会员(2006-至今) 中国免疫学会会员(2006-至今) 专业学会兼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2006-至今) 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2005-至今) 中国抗癌协会介入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2006-至今)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广东省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至今) 中国免疫学会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至今) 专业杂志编委(审稿人): 《癌症》杂志责任编委(2003-至今) 《Cancer letter》杂志编委(2006-至今) 《WJG》杂志编委 (2005-至今) 中山大学及肿瘤医院兼职: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评审委员会》专家(2006-至今) 海外留学经历: 2000-200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作为博士后开展肿瘤遗传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临床医疗经验: 善于恶性肿瘤的体细胞免疫治疗,能结合肿瘤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适合病人的个体化体细胞免疫治疗方案:1、提出把体细胞免疫治疗与化疗有机结合的增效策略,以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2、提出把体细胞免疫治疗与放疗有机结合的增效策略,以减轻放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3、提出把不同的抗肿瘤效应细胞交替使用的治疗策略,以防止一种抗肿瘤效应细胞可能带来的免疫耐受;4、提出体细胞免疫治疗联合抗肿瘤的细胞因子,抗肿瘤抗体,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增效策略。为临床上规范化使用体细胞免疫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经验: 2000年到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肿瘤研究所从事肿瘤遗传学和肿瘤疫苗的研究,回国后,积极开展肿瘤遗传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1、开展肝癌、肾癌和胃癌的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2、开展体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介入微创治疗后联合体细胞免疫治疗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3、开展了树突状细胞负反馈调控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抑制DC的负反馈调控能有效增强DC的抗原提呈能力,诱导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为DC细胞疫苗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4、开展了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树突状疫苗研究,体外及小鼠体内实验证实以肿瘤干细胞来源的抗原负载DC细胞能够诱导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CTL反应,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为临床制备更有效的DC肿瘤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教学工作经验: 承担了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肿瘤生物治疗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肿瘤生物治疗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最新的生物治疗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介绍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了解生物治疗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掌握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研获奖项目: 1.《胃癌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度,排名第第三 2.《胃癌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度,排名第第三 近年来主持科研课题: 1. 胃癌中TESTIN基因失活机制及功能的初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398,2010-2012,32万 2. 胃癌中TESTIN基因失活机制及功能的初步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25100890,2010-2012,20万 3. 肝癌干细胞/DC疫苗增强抗肝癌免疫应答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772002,2008-2010,30万 4. RAK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日本TAKARA公司横向合作,2008-2010,200万 5. 抑制SOCS1基因表达联合OK-PSA刺激对树突状细胞抗肝癌免疫应答的影响及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717,2006-2008,28万 6. 胃癌D7S486位点附近抑癌基因的鉴定,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 ,20050558055,2006-2008,6万 7. 胃癌D7S486位点附近抑癌基因的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950,2005-2007,21万 8. 胃癌D7S486位点附近抑癌基因的鉴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4105350,2005-2007,15万 9. 胃癌D7S位点附近抑癌基因的鉴定,广州市科技攻关引导项目,2005-23-I0491,2005-2007,20万 10. 自体DC与肾癌细胞融合疫苗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4B30301017,2005-2007,2万 11. 自体DC/肾癌融合细胞疫苗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应用研究,广东省卫生厅重点项目,WSTJJ20030305,2005-2007,15万 12. 自体DC/食道癌融合细胞疫苗治疗晚期食道癌的临床应用研究,广州市科技攻关引导项目,2004Z3-E0311,2004-2006,15万[详细]
擅长:肿瘤临床病理诊断,鼻咽癌和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简介:邵建永,男,教授,分子诊断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共党员,1966年6月6日出生。 工作教育经历: 2004.12-至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教授; 1992.07-2004.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 2000.07-2002.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9.10-2000.11 获世界卫生组织(WHO)IARC奖学金,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进修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 1997.01-1997.07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分子病理学; 1989.09-1992.07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研究生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4.09-1989.07 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理医师协会广东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组成员; 《Cancer Biology》编委(美国);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编委(美国); 《ISRN Pathology》编委(美国);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编委; 《World Journal of Oncology》编委;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编委; 《癌症》责任编委;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编委; 《中国肿瘤》通讯编委; Int. J. Cancer 特约审稿人(欧洲); BMC Cancer特约审稿人(英国);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特约审稿人(英国)。 研究和临床工作业绩: 主要从事肿瘤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精于各种常见肿瘤和大部分疑难病理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负责筹建和成立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病理实验室,使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等领域,并领先于全国。研究工作方面,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先后负责主持国家“973”、“863计划”攻关项目分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合作参加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权威专业杂志如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ncer Re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reast Cancer Research, Int. J Cancer, RNA, Int. J Oncology, Cancer,etc.,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癌症 等刊物发表论文90篇,其中SCI论文40篇。参加编写专业学术论著4部。参与完成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分别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邵教授被确定为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3年度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并应邀于2006年1月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获奖情况:> 1.《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 5.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7.肿瘤防治中心“邓先生科学奖”三等奖获得者[详细]
擅长: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和病理诊断
简介:谢丹,男,研究员,病理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运用分子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等相关技术,进行多种人类实体肿瘤恶性分子表型的调控与蛋白修饰及肿瘤侵袭转移和分子诊断标记物的研究。近20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在肿瘤病理学领域的相关主流学术(SCI收录)杂志上共发表SCI论著119篇,其中通讯/共同通讯作者论著46篇,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论著13篇,累计影响因子(IF)600多分;共申报肿瘤诊断标志物相关的专利5项。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2011年中华医学会“中华肿瘤明日之星”,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详细]
擅长:
简介:暂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