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上海中山医院
三甲  综合
擅长: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简介:戴豪良,男,教授,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在临床上擅长于“望舌诊病”。“舌苔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光剥舌的综合研究”、青紫舌及血瘀证等方面的研究,多次获卫生部、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擅长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主要专业特长 ①中医舌诊的现代研究及“望舌诊病”;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③中医“证”本质及其客观化研究; ④中医病理学研究。 主要成果 ①舌苔的电子显微镜研究,1982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 ②“证”的病理学研究,1991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③中医唯象理论框架的创建,1996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出版的专著“融汇中西医诊治精华的理论与实践”,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详细]
擅长:感染性皮肤病、性病、美容
简介:秦立模,男,副教授,民盟盟员,1950年12月出生,1982年12月毕业于第二医科大学,一直在上医大中山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1989,1-1990,12在日本岛根国立大学皮肤科进修;1993,7-1995,8在美国纽约艾伦艾滋病研究中心进修。并先后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北京大学皮肤科进修。1996年晋升副教授,现任中山医院皮肤病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感染性皮肤病如真菌病、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以及皮肤肿瘤和皮肤美容品,并对此有善长。 主要文章有 1.黄癣菌角化酶的生化特征(2bl.Bakt 277,236-244,1992); 2. 感染HIV-I型病毒长期生存者的病毒和免疫学特征分析( New England J.of Medicine V332(1),201-208,1995)。[详细]
擅长:核医学诊断及放射治疗,疑难影响解读,肿瘤、心、脑、甲状腺疾病诊治和骨转移治疗
简介:陈绍亮,男,教授,同位素实验室主任。1945年6月5日出生,浙江吴兴人,专业为临床核医学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年经国家科委出国选拔考试赴日本NIRS(国立放射线综合研究所)和金沢大学医学院进修核医学,1994应邀赴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部、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和日本国立循环器研究中心病院工作,任客座研究员。    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审,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放射免疫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并为美国核医学会和欧洲核医学会会员。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剂的研究”(1984-1986)、“放射性核素肿瘤阳性显像剂吡哆氨基酸和二乙酸类的研究”(1988-1990),以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5-脱氧葡萄糖的研究”(1993-1995),卫生部科研基金“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的研究”(1996-1999)等项目。上述课题均按计划完成并通过科研鉴定。经鉴定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肝胆显像剂99mTc-BIDA的制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1983),肝胆显像剂99mTc-Mebrofemin的研制和临床应用(1984),肝肿瘤显像剂99mTc-PMT的研制(1985),肝肿瘤阳性显像剂的临床研究及选择性定位和导向治疗(1990),无创伤性诊断门静脉压力的核医学方法(1992),心肌核素脂肪酸显像及其实验研究(1995),肿瘤定位和导向治疗的核医学方法学探索(1998)。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肝胆显像剂99mTc-BIDA的制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1985,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1、肝胆显像剂99mTc-甲溴苯宁的制备和临床研究。 1988,课题负责人。2、放射性核素无创伤性诊断门静脉高压方法学研究。1993,课题负责人。3、核素侧链脂肪酸BMIPP心肌代谢显像的研究。1996,课题负责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门静脉高压无创伤性测定。1996,课题负责人)等。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七.五攻关项目“肝癌选择性定位与导向治疗”获国家“七.五”攻关检查优胜者奖,国家“七.五”攻关鼓励奖和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临床核医学课程。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4名。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名。发表的主要著作包括《直立负荷试验脑显像诊断脑缺血病变》、《肥厚性心肌病201Tl,123I-BMIPP和18F-FDG显像的对比研究》、《肥厚性心肌病心肌脂肪酸代谢的定量研究》、《The Usefulness of Technetiun-99m-MIBI Scintimammography in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Using Surgical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 as the Gold Standard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portal heyertension by administration of 99mTc-MIBI per rectum 》、《Myocardidal metabolism of 123I-BMIPP in pr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thy: Assessment by radial long-axis SPECT》等。[详细]
擅长: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伤骨科的康复
简介:姜立本,男,教授,1932年12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为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残联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伤残康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脊髓损伤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等,共担任全国及地方性学会领导职务8个,另又担任《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中国矫形外科》、《中国康复医学》、《中华物理与康复医学》等六本杂志编委。 曾任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副院长、原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红十字培训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红十字康复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山临床医学院康复教研室主任、中山医院康复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并被台湾省中医学术会聘为第十五届高级顾问。 从事骨科、康复专业已逾40年,积累了丰富的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从1986年起担任研究生导师。曾赴法国进修,并去美、澳、日、德、荷等国考察。在学术上具有广泛的基础和较高的造诣。近阶段来尤在严重创伤的救治和发展现代康复医学领域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麻痹后遗症研究会的介绍中被列为有突出贡献的委员。 发表主要论文有30余篇,如带血管蒂髂骨移植的研究为国内首篇报道。还应邀参加美国杜克大学骨科主任编写的复合组织及显微外科图谱一书的讨论。另参与编写专著20余种,如《肩关节外科学》为副主编,《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治与康复》,《康复医学诊疗常规》为副主编。科研成果,如在国内率先提出连枷腿的综合治疗方案。较早地开展带血管骨移植及人工关节置换,对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的治疗都做有一定开拓性的工作,有丰富的实践体会和临床治疗经验。[详细]
擅长:临床麻醉医疗
简介:方琰,女,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被本单位推荐入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和应邀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化学学科评审专家。学历:1983年7月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医教研工作简历:1983年起从事临床麻醉医疗,带教医学系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1990-1992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成员参加完成“自由基拮抗剂抗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症的应用基础研究”。1992-1994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按期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ISA高效剂抗心、肺、脑低氧损害的药效与机制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NSFC No.39100136 & NSFC No.39410120518)及其国际人类前沿科学项目“Response of the cloned Na+-Ca2+ exchanger in CHO cells to anoxia and its role in brain”(HFSP No.224-93)。1993年获得HFSP创新研究奖励。1994年7-10月以NSFC和HFSP客座研究员身份赴美国UMDNJ大学主持并按期完成中-美合作研究。1995-1998年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首期上海市麻醉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1998-2001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本单位中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课题两项(专项A-25和A-27)。2001-2003年作为中方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科技部和教育部中-德学者科技合作项目两项“活细胞-传感器杂交体系中长时程或多靶点筛选药物”(MOST-CNNCBD & BMBF-DLR:GCH 01/03)和“ADMET生物传感器:前沿问题与对策研究”(MOE & DFG Gz 224 CHV 112/36/02),其间(2003/04-05)以MOE & DFG客座教授身份赴德国国家于利希研究中心超薄膜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所主持并按期完成中-德双边合作研究。2003-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并按期完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处学科交叉与综合前沿重点课题“基因反馈调控的模拟与功能再现”(STC No.03JC14020)。目前作为负责人正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用于后基因组研究的锗硅量子点蛋白偶合矩阵”(NSFC No.30470409,2004-2007)和上海市纳米科技攻关课题“自组装特异量子点-配体生物光电传感材料”(STC No. 0453nm0850,2004-2006)。目前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1]麻醉学;2]量子生物学;3]纳米生物医药;4]生物电子学;5]学科交叉与综合前沿。创新研究成果:在创新药物领域,以独立发明人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一项、2004-2005年间在纳米科技领域,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受理三项并进入国际专利申请阶段;近年来第一作者即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英文论著题录如下: 1)Fang Y, Offenhaeusser A. ADMET biosensors: frontier issues and up-to-date strategies. Medical Science Monitoring 2004; 10(2):MT127-132. 2) Fang Y, Hu M, Liu K. Interplays betwee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mechanisms trigger tumorigenic VEGF signaling in human HCC cell line: Pilot stud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02;56(1):50-6. 3) Fang Y, Hu M, Liu K. Kinetics of tumorigeni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01;55(2):102- 110. 4) Y. Fang, M. Rong, L.He, C. Zhou. Mode-actions of the Na+-Ca2+ exchanger: from genes to mechanisms to a new strategy in brain disorder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998;52(4):145-156. 5) Y. Fang, M. Rong, L. He. Interaction of the Na+-Ca2+ exchanger with small molecules on cell Ca2+ signaling.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998; 52 (10): 459-464. 6) Yan Fang, Mingyang Rong, Lianfang He. Interactions of Na+, H2O2 and the Na+-Ca2+ exchanger stimulate Ca2+ release in CK1.4 cell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1997; 24(2): 170-17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