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三甲  肿瘤
单宏波副主任医师
擅长:
简介:单宏波,男,副主任医师,内镜激光科秘书。 [详细]
黎建军副主任医师
擅长:肿瘤内镜,超声内镜诊治及肿瘤综合治疗
简介:黎建军,男,副主任医师,1973年11月生,199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多年,系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影像医学硕士、肿瘤生物治疗博士。 主要从事肿瘤内镜诊断及治疗,在肿瘤超声内镜(EUS)诊断及EUS引导下介入诊治积累较多经验、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内镜下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肿瘤治疗(套扎、EMR、ESD等);消化道及呼吸道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包括内支架植入术、局部注药、局部放置化疗及放疗粒子等、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对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二项,并参与多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现已发表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详细]
张星副主任医师
擅长:肿瘤的生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生物治疗为主的肿瘤病因、诊断和治疗,肺癌、鼻咽癌、大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实体瘤的肿瘤内科治疗,... 完整擅长>>
简介:张星,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生物治疗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04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内科学博士毕业。 海外留学经历: 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肺研究中心进修。 临床医疗经验: 有多年从事肿瘤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专长于肿瘤的生物治疗,熟练掌握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生物治疗为主的肿瘤病因、诊断和治疗。熟悉肺癌、鼻咽癌、大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实体瘤的肿瘤内科治疗,在肿瘤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上有较好的经验。 科学研究经验: 注重科研联系临床实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肿瘤新靶点治疗机制。是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重点项目、省自然基金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有比较扎实的科研设计、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基础和实践。在国际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教学工作经验: 参与进修生、研究生及本院住院医师的教学及培训工作,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工作。 主持的科研基金: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ENP-H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的转化效应及其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的机制(2009-2011) 2.广东科技计划项目 以PECAM和PYK2蛋白磷酸化为新靶点的抗肿瘤机制研究(2005-2006) 主编或编写专著: 《肿瘤生物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12 第一版 参加编写[详细]
郭桂芳副主任医师
擅长:肿瘤内科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的临床工作
简介:郭桂芳,女,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及VIP病人的保健工作。临床工作及研究方向为结直肠癌及肺癌的内科治疗,对新的抗肿瘤药物及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拥有较多的经验。撰写论文30余篇, 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有独立主持的省级课题2项及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3~1998 安徽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生 1998年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1998年~2001年 山西省太原市焦煤集团总院 耳鼻喉科住院医师 2001年~2004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头颈外科学研究生 2004年获临床肿瘤学硕士学位 2004年~至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综合科 主治及副主任医师 2007年~2010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学博士生 2010年获肿瘤内科学博士学位 科研成果: 承担与参加的课题 第一负责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1600317):Cetuximab 下调SGLT1 诱导肠癌细胞自噬为增敏Irinotecan 的新机制(2011.01-2013.12)。 第一负责人,广东省中医药局(20111169):自噬为鸦胆子油乳抗大肠癌的新机制(2011.10- 2013.09)。 第二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872): Cetuximab通过下调SGLT1诱导肠癌细胞自噬性死亡是其抗肿瘤和增敏化疗的新机制(2011.01- 2013.12)。 第二负责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B06060029):siRNA抑制eIF4E后喉癌细胞株Hep2蛋白质表达谱变化的研究(2008年)。 第三负责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151008901000102):不同p53背景下VX-680联合Taxol杀伤鼻咽癌细胞的疗效差异(2009年)。 第四负责人: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0068100171):上颌窦癌的早期诊断(2004年)。[详细]
熊樱副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局部晚期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术、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简介:熊樱,男,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同年进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妇科。2003年获得肿瘤学硕士学位。2004年受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资助,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妇科进修一年。2007年起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在熟练掌握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等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术的基础上,2005年回国后结合国外的手术方式及技巧,开展了岡林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系统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腹主动脉旁转移或复发肿瘤的切除术等。经过腹腔镜技术和阴式手术的学习,现已开展镜下的卵巢肿瘤剔除、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及经阴道子宫切除。 现承担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参与省自然及省科委项目3项。以第1作者共撰写、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篇;以第1作者撰写、发表SCI论文2篇(IF 2.8-3.7), 以第二作者等发表SCI论文6篇。以主要编著者参与编写专业著作1部。 技术优势: 1. 率先开展了岡林式广泛子宫切除术(2005年起) 该术式以超广泛的宫旁组织切除及膀胱宫颈韧带切除为特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宫旁组织残留导致的术后盆腔复发。但术后尿潴留时间较长是其主要缺点。 2. 率先开展了超根治性的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005年起) 国内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除以闭孔神经为底部界限,常遗留该神经背侧的淋巴脂肪组织,因而可能导致切除的不彻底。此外,宫旁淋巴结的定位和清除在国内亦未受到重视,采用宫旁淋巴结的血管骨骼化清扫可发现该组淋巴结常见转移(尤其为孤立性转移)。超根治性盆腔淋巴结清除将上述两组淋巴结的清除纳入常规手术范围,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遗留转移淋巴结的可能性。 3. 系统性腹主动脉淋巴结、骶前淋巴结清除术(2005年起) 这类手术风险高、对手术者技术水平要求高,在国内仅有少数大型医院开展。但这类手术又是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等手术治疗的常规组成部分。 4. 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009年起) 在本院率先开展了这类手术。 5. 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007年起) 属于岡林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改进版,主要目的是减少术后的尿潴留。 随着以上各类术式的创新和开展,“切除广泛彻底,解剖精致细腻”的独特手术风格逐渐形成。上述术式经过近几年在省内各地和邻近各省的交流和推广,更获得了妇科同行们的广泛好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