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南京军区总医院
三甲  综合
李忠东主任医师
擅长:肺癌、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胸部创伤的救治和纵隔疾病的诊治,胸腔镜微创手术、漏斗胸Nuss手术,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简介:李忠东,男,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先后获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每周参加大型手术8~10台,能独立完成法乐氏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心脏瓣膜置换等难度较大的心血管手术,并能指导下级医生完成食管癌切除、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等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在肺癌、食管癌的外科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致力于普胸微创手术的开展和提高,能熟练完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胸腺瘤切除、NUss漏斗胸矫正等胸部微创手术。[详细]
李德闽主任医师
擅长:心脏外科和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冠心病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置换及成形术);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肺癌及气管外科;食管癌手术治... 完整擅长>>
简介:李德闽,男,主任医师,教授,心胸外科主任、南京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1958年2月生,1982年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心血管外科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心血管外科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南京军区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2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进修冠状动脉外科一年。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和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江苏省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总医院肺癌专病中心副主任。开展各种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对高龄重症冠心病围术期处理具有丰富经验;重症瓣膜病及复杂先心病治疗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开展气管外科,食管癌侵犯降主动脉及食管癌侵犯左主支气管手术治疗,支气管袖状切除成形,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成形术及隆突切除重建等。对心胸外科术后重症监护与治疗具有丰富经验。主编和参加编写医学专著3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类奖6项。 特色医疗: 1.冠心病外科治疗 2.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置换及成形术) 3.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 4.肺癌及气管外科 5.食管癌手术治疗[详细]
辛晓峰主任医师
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和肺部感染的诊治
简介:辛晓峰,男,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呼吸科主任。长期从事呼吸专业的一线临床工作,在疑难病的诊断及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 学术任职:江苏省呼吸病学会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功能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哮喘联盟副组长,江苏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和肺部感染的诊治。 学术成就:发表各类文章50多篇。主编《阿司匹林哮喘的基础与临床》一书。参与编写《哮喘病学》、《支气管哮喘现代诊疗》和《哮喘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12部。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各一项。曾荣获军区“优秀科技青年人才”称号。于2004年成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康复治疗中心”。[详细]
卢光明主任医师
擅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胸部及泌尿系疾病的CT、MR诊断有较深的造诣
简介:卢光明,男,1957年出生。籍贯:湖南涟源。1982年12月湖南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住院医师,1988年8月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8月起,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1990年12月晋升为主治医师, 1992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1997年12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5年1月开始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2002年4月主持全科工作, 2004年4月至今任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专业技术3级。2011年全军医学影像中心主任。1998年以来,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兼任南方医科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磁共振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常委,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技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全军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医学影像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评审组委员(2010年任副组长,2011-2013年任组长);《临床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及《中国CT和MRI杂志》等5本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及《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等10多种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从事医学影像诊断31年余,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立足国际前沿,擅长应用CT、MR设备,是国内最早(1986年)应用MRI的医师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体部肿瘤的诊断上有较深的造诣。率先在国内将CT和MRI应用于肺癌术前诊断分期研究(该研究1988年底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中华医学会联合颁发的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及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重视功能影像与分子影像的联合研究,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功能MRI研究癫痫与损伤后应激障碍(癫痫的FMRI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新生血管及乳腺癌多元分子分型等对精准诊疗的价值(目前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资助)。重视心脑血管病的精准无创影像诊断和降低CT辐射剂量的研究,注重结构与功能同步诊断评价,利于心脑血管病诊治关口前移(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建立了神经功能影像研究室、分子病理和分子影像研究室;建立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复旦大学脑功能性疾病影像转化医学中心。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团队中青年学者或研究生(包括博士后)脱颖而出,如他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资助,并在国际著名杂志如New Engl J Med、Circulation、Eur Heart J、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Chem Mater、Brain、Neuroimage 、Hum Brain Mapp和Radiology等发表。 近年完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计划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个。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计划项目1个,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及全军“十二五”医学科学重点项目各1个。以第1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350,IF5分以上者18篇。主编《CT诊断与鉴别诊断》、《CT读片指南》、《临床CT鉴别诊断学》及《磁共振临床手册》等多本著作,其中“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临床CT鉴别诊断学》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创新工程奖。近5年以第1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及江苏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军区联勤部“百佳科主任”等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主编或参编专著 1. 卢光明,陈君坤,主编.CT诊断与鉴别诊断.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卢光明,许健,陈君坤,主编.CT读片指南 (第二版)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卢光明,主编.临床CT鉴别诊断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4. 卢光明,(参编).Brain and Spine Imaging.McGraw-Hill Press,2010 5. 张龙江,卢光明,主编.全身CT血管成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6. 卢光明,(第1副主编). 磁共振功能成像临床应用.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7. 卢光明,(参编).癫痫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 卢光明,(参编).Pulmonary Embolism.INTECH Press,2012 9. 卢光明,申宝忠,主编. 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概论(下),(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全集总主编冯晓源).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 10. 王霄英,卢光明,金征宇,主编. 磁共振临床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代表性论文(第1或通讯作者*) 1. Lu GM, Zhang LJ, Guo H, Merges RD. Comparison of myocardial bridging by dual-source CT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irc J, 2008,72(7):1079-1085. 2. Lu GM, Zhang ZQ, Tan QF, Zhang ZJ, Li SJ, Sun KJ, Tian L, Klahr N, Liu YJ. Disrupted frontal connections in band heterotopia mapped by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Clin Neuroradiol, 2008,18(4):231-236. 3. Zhang LJ, Zhao YE, Wu SY, Yeh BM, Zhou CS, Hu XB, Hu QJ, Lu GM*. Pulmonary embolism detection with dual-energy CT: experimental study of dual-source CT in rabbits. Radiology, 2009, 252(1):61-70. 4. Lu GM, Wu SY, Yeh BM, Zhang LJ.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ulmonary embolism. Brit J Radiol, 2010, 83(992):707-718. 5. Zhang Z, Lu G*, Zhong Y, Tan Q, Chen H, Liao W, Tian L, Li Z, Shi J, Liu Y. FMRI study of 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using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analysis. Hum Brain Mapp, 2010, 31(12):1851-1861. 6. Zhang Z, Liao W, Chen H*, Mantini D, Ding JR, Xu Q, Wang Z, Yuan C, Chen G, Jiao Q, Lu G*. Altered functional–structural coupling of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in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Brain, 2011,134(Pt 10):2912-2928. 7. Jiao Q, Lu G*, Zhang Z, Zhong Y, Wang Z, Guo Y, Li K, Ding M, Liu Y. Granger causal influence predicts BOLD activity level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Hum Brain Mapp, 2011,32:154-161. 8. Liao W, Ding J, Marinazzo D, Xu Q, Wang Z, Yuan C, Zhang Z, Lu G*, Chen H*. Small-world directed networks in the human brain: multivariate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f resting-state fMRI. Neuroimage, 2011, 54(4):2683-2694. 9. Zhang LJ*, Qi RF, Wu SY, Zhong J, Zhong Y, Zhang ZQ, Zhang ZJ, Lu GM*. Brain default-mode network abnormalitie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study. Hum Brain Mapp, 2012, 33(6):1384-1392. 10. Lu L, Zhang LJ*, Poon CS, Wu SY, Zhou CS, Luo S, Wang M, Lu GM*. 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ompar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Radiology, 2012, 262(2):605-612. 11. Zhu FP, Zhang LJ, Lu GM*. 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 New Engl J Med, 2012, 367(13):1267-1268 12. Zhang F, Huang X, Zhu L, Guo N, Niu G, Swierczewska M, Lee S, Xu H, Wang AY, Mohamedali KA, Rosenblum MG, Lu G*, Chen X*.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orthotopic glioblastoma therapy response using RGD-conjugat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2012, 33(21):5414-5422. 13. Lu GM*, Zhao Y, Zhang LJ, Schoepf UJ. Dual-energy CT of the lung. AJR, 2012,199:S1–S14. 14. Wang SJ, Huang P, Nie LM, Xing RJ, Liu DB, Wang Z, Lin J, Chen SH, Niu G, Lu GM*, Chen XY*. Single continuous wave laser induced photodynamic/plasmonic photothermal therapy using photosensitizer-functionalized gold nanostars. Adv Mater, 2013,25(22):3055-3061 15. Zheng G, Zhang LJ, Gao Y, Lu GM*. Venous blood ammonia can be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blood flow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patology, 2013,58(2):832-833 16. Teng ZG, Su XD, Zheng YY, Sun J, Chen GT, Tian CC, Wang JD, Li H, Zhao Y, Lu GM*. Mesoporous Silica Hollow Spheres with Ordered Radial Mesochannels by a Spontaneous Self-Transformation Approach. Chem Mater, 2013, 25 (1), 98–105. 17. Teng ZG,, Sun CG, Su XD, Liu Y, Tang YX, ZhaoYE, Chen GT, Yan F, Yang NN, Wang CY, Lu GM*. Superparamagnetic high-magnetization composite spheres with highly aminated ordered mesoporous silica shell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Mater Chem B, 2013, 1(36):4684-4691. 18. 卢光明.积极开拓双源CT的临床应用范围.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02)117-118. 19. 卢光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9)2017-2019. 20. 卢光明,张志强.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41-1442. 21. 卢光明,张龙江.积极进行能量CT的创新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02)101-102. 22. 卢光明,张龙江.影像学检查在老年肺动脉栓塞评估中的价值.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07)669-670. 23. 卢光明,张龙江.应重视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在重大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08)673-674. 24. 卢光明,张志强.推进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11):801-802. 代表性科技成果 1、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 2、双能量CT的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 3、双能量CT的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 4、癫痫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2年 5、重大心血管病CT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 6、双源CT对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诊断研究。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9年 近期主要科研课题 已完成项目: 1、《结合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TIE2介导肿瘤转移的时相与机制》,2009.10至201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187万。 2、《分子影像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子课题-磁粒子与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技术及其基础和临床研究》,2007.01至2010.12,国家973计划子课题,59万。 3、《人类弱视的功能磁共振视网膜脑图研究》,2007.01至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8万。 在研项目: 1、《基于影像实时动态多元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2014.01至2018.12,国家973计划课题(首席科学家),2600万。 2、《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子课题-多源影像信息融合与计算平台及多模态成像系统》,2011.01至2015.12,国家973计划子课题,50万。 3、《多模态分子成像研究新型纳米药物及联合抗血管新生药物对乳腺癌的疗效》。2012.01至201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280万。 4、《军事应激损伤及其保障措施多模态MRI关键技术的研究》,2011.01至2015.12,全军“十二五”重点课题,300万。[详细]
蔡辉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免疫性疾患、病毒性疾病、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各种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原因不明的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
简介:蔡辉,男,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肺癌中心副主任,汉族,1959年4月生,江苏启东人,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982年1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1990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获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心血管)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心血管)博士学位,1999年9月进入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心血管)研究,2001年9月出站。200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晋升主任医师。2001年12月晋升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瘀血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第一、二军医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中国微循环》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特约编辑,《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编委。课题:复方血竭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鹿角方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研究、补肾复元方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提出:引入微观方法发展中医学、专病微观辨证、新世纪中医学的发展走向、让中医学格物致知重新崛起、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与见解。在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免疫性疾患、病毒性疾病、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各种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原因不明的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奖成果3项,“中医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及技术特长:①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②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康复;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④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特色诊治;⑤内外妇幼疑难杂症特色诊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