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专家团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黄水清主任医师
擅长: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危重新生儿抢救和处理,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
简介:黄水清,男,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妇幼保健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妇幼保健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广东省新生儿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 198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儿科系,毕业后一直在新生儿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2000年2月-2000年6月到新加坡KK医院和中央医院新生儿科进修; 2006年2月-2008年9月在南开大学就读医院管理,获硕士学位。 2000年12月-至今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治疗工作。2002年起至今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教科副科长,科教科科长,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 擅长领域: 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危重新生儿抢救和处理,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 科研成果: 获基金资助项目,主持项目: (1)2003年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 新生儿解脲支原体感染临床与实验研究(A2003099) (2)2006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肺表面活性物质气道注入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关系(06019782) 主要参与项目: 1)广东省科技项目基金, 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2003C34217);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PED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模型的预防作用研究(32432); 成果奖励: 1、《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2006年获首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排名第三); 2、《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 3、《新生儿疾病防治的网络管理》获200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五) 论文发表: 以下为论著、第一作者 1、广州地区175例死亡围产儿尸检结果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年第6期 2、婴儿抚触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第2期 3、23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原因及死亡分析: 广州医药2000年第2期 4、危重新生儿转运与转归: 广东医学2000年第5期 5、婴儿抚触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0年第9期 6、30例极低体重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第1期 7、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相关因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年第2期 8、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科杂志2002年第3期 9、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年第11期 10、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年第9期 11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代医院管理2008年第5期 1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医院医院管理论坛 2008年第8期 13、体疗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疗效的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34期 14、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3期(通讯作者) 15、广东省儿科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年第10期 16、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影响 《广东医学》第30卷11期(通讯作者) 17、省级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对早产儿视网膜防治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第25卷36期(通讯作者)[详细]
陈运彬主任医师
擅长:重症儿童、新生儿抢救和处理,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儿童营养,儿童保健,新生儿神经与智力评估,在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 完整擅长>>
简介:陈运彬,男,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 “九三学社” 广东省省委委员及广东省委员会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儿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第五、六届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一、二届儿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第十四届儿科分会常委兼学组组长、广东省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组长、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兼妇幼营养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优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儿科组组长、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现担任《中国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妇幼保健》、《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等国家级专业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学术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及《广东医学》4家省级医学专业杂志编委。1983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专业,一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工作,历任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期间曾在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和澳大利亚悉尼市LIVERPOOL HOSPITAL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任访问学者。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危重儿童抢救和治疗工作,曾任新生儿科主任,大儿科主任,2006年起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专长:重症儿童、新生儿抢救和处理,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儿童营养,儿童保健,新生儿神经与智力评估,在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等方面造诣较深。 主要专业技术及科研成果: 一、主要进行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和重症新生儿急救技术的系列研究,几年来先后主持过主持过3项省级科研项目: 1.主持2003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2003C34217)《院前急救新模式》的研究。 2.主持2006年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2006B36003016) <>的研究; 3.主持2008年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83062)《乳酸杆菌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作有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主持省卫生医学科学研究项目:1、(A1999084)“危重新生儿转运治疗的远期效果评价” 的研究。 二.主持2005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编号:1050030)《生血宁片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3C34216《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游泳”的临床研究》)。获200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19787)《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的研究》。 三.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分别获2006年度中国宋庆龄儿科医学奖1项,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200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2007年中华预防医学奖三等奖1项,获2010年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金域奖三等奖1项,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工作20余年来共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论文3篇;主编专业论著1部,参编专业论著3部。十几年来每年均作为项目负责人并主讲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新生儿临床实用技术》《儿童安全新策略》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广东省新生儿治疗新技术学习班》、《围产医学热点问题新进展》;培养省内外大批专业人员和多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5名,在读5名)。每年还担任多类国家级、省级学习班老师并到省内外几十家医院会诊,担任多家医院的儿科顾问。 科室电话:020—86512505;61118760、61118761、61118762。 E-mail:gdsfy_chenyb@gdhealth.net.cn yunbin_chen@hotmail.com[详细]
杨杰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新生儿疾病治疗、重症儿童抢救、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儿童保健等,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
简介:杨杰,女,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新生儿科主任,博士,硕士导师,广东省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学分会常委兼秘书,新生儿急救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儿科危重病学组组长。1990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1997年4月-1997年10月到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新生儿科进修;1999-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攻读并获博士学位; 2008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附属默思妇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监护室进修;2002年12月-至今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 各类新生儿疾病治疗、重症儿童抢救、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儿童保健等,本科在新生儿转运、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治疗危重新生儿及应用具有国际水平的新生儿治疗新技术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成果: 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了多项省厅级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主持基金项目: (1)广东省医学科技基金,机械通气对新生儿血小板生长代谢的影响(A2003101); (2)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川芎嗪对高氧肺损伤新生大鼠血小板生长代谢的影响(2040043); (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新生儿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及意义(2007B031500009); (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及耐药细菌质粒DNA分析研究,基金编号:2010B060900057。 主要参与基金项目: (1)香港科技发展局earmark grant 研究基金,Effects of oxygen-induced lung damage on megakaryocytopoiesis and platelet homeostasis in a rat model;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PED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模型的预防作用研究(32432); (3)广东省科技项目基金, 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2003C34217);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的研究(06019787); (5)中国妇幼保健中心项目:中国早产儿营养状况分析。 成果奖励: 1、《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2006年获首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2、《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新生儿疾病防治的网络管理》2007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发表论文: 1.杨杰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肺透明膜病21例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2):737-738 2.杨杰等,高氧性肺损伤大鼠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肺组织巨核细胞数目,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398-400 3.杨杰等,3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失败原因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2):120-121 4.杨杰等,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析,新生儿科杂志,1998,13(3):100-102 5. Yang J, Yang M, Fok TF etal. Effects of oxygen-induced lung damage on megakaryocytopoiesis and platelet homeostasis in a rat model.Pediatr Res. 2003 Sep;54(3):344-52. 6. 杨杰,杨默;早产儿脐血中血小板生成调控因子的测定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5; 7.杨杰等;转运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稳定新生儿气道作用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05(20), 12:1489; 8.杨杰等;小剂量持续滴注芬太尼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镇痛作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427。 9.杨杰,刘瑛,吴开封;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CPAP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3。 10. 杨杰,吴婕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2005(26),8:1148。 11. 杨杰,陈运彬.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60-1862。 12. 杨杰等;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早产儿转运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意义探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1: 13. Yang J etal. Lung damage may induce thrombocytopenia. Platelet. Aug 2006,17(5),347-349 。 科室电话:020—86512505;61118760、61118600。 E-mail:yangjie@hotmail.com[详细]
罗先琼主任医师
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新生儿重症监护,ROP的防治
简介:罗先琼,女,主任医师,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1990年7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历,获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2007年7月曾在香港伊利沙白医院学习,2008年1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RCY医院学习。 从事儿科、新生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1年,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新生儿危重病救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特别对ROP的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几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课题和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共8 项,主持的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2008年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主持的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预防和干预研究》获得2010年中国妇幼保健事业成就奖一等奖。《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获得首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排名第五),2007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七),《早产儿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六),《新生儿疾病防治网络》获得200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三等奖(排名第四)。主持广东省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 项。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现为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咨询库专家库专家,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财政综合系统专家库专家。 擅长领域: 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特别对ROP的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管理、产科质量管理及NICU质量管理进行了系列研究。 科研成果: 课题资助一览表 1、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现状及干预模式研究》(编号:71173055) 2、2010年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科研资助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现状及干预模式研究》(编号:2011fy001) 3、2009年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现状及干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B060700057) 4、2007年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课题《TGF-β1SiRNA对ROP模型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研究》(编号: 07005966) 5、2003年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PEDF对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作用》 (课题编号:032432) 6、2003年主持广东省医学科研课题立项《早期教育对极低体重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7、1997-2000年主持完成了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立项课题:《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在高压氧治疗中的效果评价》(编号:A1997067)。 8、1998-2001年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课题《头部亚低温疗法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编号:A1998087) 9、2008年参与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多中心防治研究》(编号:A2008088) 10、2008年参与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网络研究》(编号:A2008092) 11、2006年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的研究》 (课题编号:06019787) 12、2006年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肺表面活性物质气道注入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关系》(课题编号:06019782) 主要论文: 1.Luo Xianqiong ,Jiang Jingbo,Huang Shuiqing ,Yan Jie,Chen Yunbi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tus 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phthalmic Research.2010,44:125-130 2. 罗先琼,陈艳艳,连朝辉,农绍汉 吴本清,方建培,崔其亮,朱小瑜,聂川.广东省部分三级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率调查.中华眼底病杂志.2010,26(3):273-275 3. 罗先琼,聂川,张春一,黄水清 , 叶秀桢,杨 杰, 叶 宁,陈运彬 , 张小庄.广东省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8-10 4. 罗先琼,聂川,黄水清,杨 杰,陈运彬,黄学林,叶秀桢,张小庄.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情况调查分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9,12(3):224-226 5. 罗先琼,聂川,张春一,黄水清,叶秀桢,杨杰,叶宁,陈运彬,张小庄.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阳性率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179-5180 6. 罗先琼,张小庄,叶宁,陈运彬,杨杰,潘继红,叶秀桢,聂川.浅谈省级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1):781-782 7. 罗先琼,柳国胜,聂川,赖日权,吴坤河,张江宇.高氧诱导大鼠视网膜病模型建立及视网膜血管变化分析.广东医学,2006,27(5):645-646 8. 罗先琼,聂川,柳国胜,赖日权,吴坤河,张江宇.Flk-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与作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9):1855-1867 9.罗先琼,叶秀桢,伍燕飞等.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11:1377-1378 10. 罗先琼,柳国胜,赖日权,聂川,吴坤河,田野,夏明翰,康举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早产儿视网膜大鼠核型中的表达作用.中华儿科杂志,2004;42(7):511-515 11. 罗先琼,柳国胜.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3):179-180 12.罗先琼,黄水清,王晓东等.周围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运用的临床对照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3:147-148 13.罗先琼,周晓光,潘力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并发症的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3;5(1):31-34 14.罗先琼,柳国胜,周晓光.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新生儿慢性肺损伤.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5(4):304-305 15.罗先琼,周晓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的影响.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0;3(4):214-215。 16.罗先琼,早产儿的转运与转归.中国优生与遗传,1999;6(6):103-104 17.罗先琼,陈运彬.地塞米松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疗效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2:733-734 18.罗先琼.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转归.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2(2):96-98[详细]
易艳红主任医师
擅长:妇科不孕症、妇科内分泌疾病(闭经、多囊卵巢综合症)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临床应用
简介:易艳红,女,主任医师,自2000年10月起在该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从事不孕不育诊断与治疗、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临床工作。擅长各种不孕症的诊治、IVF促排卵方案的应用、促排卵卵泡监测、异常反应及并发症等的处理。 专业专长:妇科不孕症、妇科内分泌疾病、月经异常等诊治及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手术操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