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医院科室
上海市肿瘤医院
三甲  肿瘤

麻醉科

科室医生:12
专家医生:0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的发展,是本科每一代麻醉医师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轨迹写照。我们循着前辈们的历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例手术,细致规范地完成每一个麻醉操作,50多年来我科所有同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青春与才智,换来了科室临床、教学、科研,以及肿瘤医院麻醉学科建设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提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的前身,是肿瘤医院外科麻醉组。1957年,麻醉组创立并为肿瘤医院的外科手术服务。当时的麻醉组工作由第一代领导彭廉媛医生负责。彭主任克服了当时的各种艰苦条件,带领麻醉组两名护士一起在我院最初的两间手术室內为肿瘤医院的外科各手术组创建了安全的围术期管理并基本达成了各项手术所需的麻醉及安全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彭主任深情地回忆起在1957年至1960年麻醉组建立初期,当时的肿瘤医院外科主任,知名外科专家李月云教授秉持先进的外科理念,以极为超前的意识将肿瘤医院大外科逐步细分为头颈组、乳腺组、普外组,将各有所长的外科医师慢慢调配至擅长的外科组以锻炼提高其技术业务能力,同时指导了麻醉组对不同外科患者的不同麻醉要求,并给予麻醉组极大的支持,并协助购买了进口麻醉机。李月云教授对于麻醉理念的超卓前瞻性以及对于我院麻醉科的发展所提供的巨大帮助至今仍令彭主任感慨万千,念念不忘。
  1960年,随着肿瘤医院的搬迁,手术室由两间扩充为了四间,人数也从1957年的三人增加至七人,包括四名临床麻醉医师,三名麻醉护士。手术量与日俱增的同时,麻醉组对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经验和术中管理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当时已经能够胜任乳腺扩大根治术、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肝叶切除术等较大手术的麻醉。之后的若干年,外科在李月云教授培育下逐步发展壮大,手术科室和手术种类齐全,无论是手术麻醉数量、操作水平、麻醉管理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麻醉经验,惠及至今。
  1984年我科有了第一台现代化多功能麻醉机,1985年我麻醉科就有了第一台血气分析机,或许是上海三甲医院中最早独立拥有血气分析仪的医院。1986年有了第一台现代化呼吸机,1988年拥有第一台脉搏血氧饱和仪,这都处于同期上海乃至全国监测仪器先进水平。
  1985年3月12日肿瘤医院麻醉科正式建科。继彭廉媛主任之后,任我院麻醉科主任者为邹静常务副主任(邹主任为文革后第一批国家统招本科毕业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任常务副主任,1991年赴美国工作、生活。)此后,刘亚玲、曹云开医生分别担任科室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手术室从90年代起由5间扩充为7间,使用的麻醉机为国产仿制机型,手术量逐步开始大幅度增长。同时医院于90年代初建立了ICU交由麻醉科管理,无论是临床麻醉还是围术期管理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
  2000年外科新楼建成后手术室规模扩充为13间,机器设备开始又一次升级换代并逐步更新,再次引进了大批的进口麻醉机。2003年起我科随上海医科大学和肿瘤医院一起改名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手术量几乎翻番。2005年至2012年间谭志明副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麻醉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手术室规模多次扩大,2010年初手术室的现代化改造完成,每个手术室都安装了先进设备(层流系统、手术灯、手术床及吊塔等),现共有手术室22间,分成两个楼面。2011年,手术麻醉例数达到了18452例,其中全身麻醉包括复合麻醉达15669例,无痛内镜检查静脉麻醉达6404例,术后镇痛6245例,业务量领先全国肿瘤专科医院。
  2012年3月起,缪长虹教授作为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担任麻醉科主任。缪教授1966 年1月生,1995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的临床麻醉学家蒋豪教授,1998年获上海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2002年起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麻醉学系授课副教授及中山医院麻醉科副主任,2003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及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Barnes-Jewish医院做访问学者,学习心胸外科、肝肺移植及大血管手术麻醉。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麻醉学系授课教授,2006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新一届上海麻醉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麻醉学会心胸学组委员、上海市麻醉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国药理学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编委和通讯编委等职。曾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教材《麻醉学》、《重症监测与治疗学》、《危重病医学》等编写;协助参加七年制《外科学》、七年制《外科学》前沿与争论、八年制《外科学》等编写。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年、2005年版)、国内多部麻醉学专著等编写,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2012年、引导项目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2004年、2008年、2011年)、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011)等课题;已培养28名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学生毕业,4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含八年制1名),目前在招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6名。
  在不断更新的麻醉学最新理念引导下,我科在日常工作中已能够通过精良的监测设备进行多种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以及BIS脑电波双频指数和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等,各项监测达到目前麻醉业界推荐的标准监测水准。不仅如此,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不同的麻醉方法组合,同时也保留了科室传统的为乳腺专科肿块切除手术麻醉专设的肋间神经阻滞。近年来我们更是通过一系列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针对胸外科EBUS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既为手术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舒适。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麻醉科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制订了一系列切合我科实际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麻醉质量控制的要求规范了手术麻醉、麻醉后苏醒、术后疼痛管理及手术室外麻醉的程序,不仅确保了我们的临床业务工作始终符合麻醉质控标准,更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并结合本院硬膜外麻醉偏多的特点,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麻醉技术和经验,努力推行国内外麻醉先进技术和麻醉管理理念,在肺通气保护策略、胸段硬膜外镇痛、体液平衡、双腔管定位、胸科手术麻醉、老年病人麻醉、困难气道处理和联合麻醉等方面多有改进,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倡导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合麻醉方式,既提高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患者的舒适度。2012年来,我科无论是在提高外科手术的数量和缩短外科手术接台时间方面,还是在提升手术麻醉管理的质量和难度方面,我麻醉科都在不断的精益求精,业务水平随着科主任的倡导的先进理念和临床规范更新而不断提升,获得了外科医师同仁的好评。
  进入2012年,我院平均每天手术麻醉例数已明显上升,月平均手术量达到了1800例,最多时一天完成了总计121台择限期日间肿瘤切除手术。在每天完成大量的日间手术麻醉尤其是肿瘤根治术麻醉的过程中,我麻醉科各级医师均不同程度自觉加班加点,不少医师每天工作13小时甚至更多。尽管工作强度与日俱增,但为提升我院手术和麻醉水平,更多更好完成外科手术任务,我科每一名医师均能兢兢业业、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个患者的麻醉工作,全力配合外科各科手术的安全进行。并在各种规范指南指引下,全年来无任何重大医疗事故,围术期安全水平也大大提高。
  人才梯队的培养是科室兴旺的基础。目前我麻醉科共有42名医生,其中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6人,博士9人,硕士20人。现任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知识渊博,作风严谨认真,无论对临床操作还是专业基础知识均严格要求,对于科室的清晨交班也不例外,通过严格的身体力行,我麻醉科在缪主任亲历亲为下整体学术、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临床业务能力和理念逐步趋于规范、先进。同时,缪主任也在平时的授课中将最新的麻醉学理念引入科室的日常临床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全科临床麻醉管理的质量。此外,我科的青年医师在科研方瞄准目标、寻找差距、奋发图强,不断磨砺着自己,全科的科研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稳步前进,科室SCI论文质量和数量年年增长,为麻醉科的学术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此外,我科青年医生于2007年、2009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陈家伟、许平波医师),2011年再次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任瑜医师)。在即将结束的2012年,我科共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缪长虹教授3篇(通讯作者)、徐平波1篇、朱敏敏1篇、徐亚军1篇、钟静1篇,此外朱敏敏和王敬的两篇SCI论文已被录用。
  麻醉科平时工作繁重,青年医师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左右,但正是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了患者对于我们的信任和依赖,更激发了我们爱岗敬业专心工作的精神。每晚在手术室的餐厅,我们总能见到大部分麻醉科同事在辛苦一整天后仍在加班,虽有不少疲惫,但却相视一笑。乐观与热情凝聚成了科室的团结进取,不断向上的精神。我们任劳任怨,但求患者的平安与无痛。在医院的各类平急会诊过程中,感人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每一名麻醉科医师的背后,几乎都有救死扶伤成功救助患者的事例,当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地工作时,患者的围术期乃至住院期间的安全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与认可。
  除承担繁忙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外,我麻醉科更同时承担了光荣的援外任务: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各医院医疗队的组成部分,我科先后派遣两名副主任医师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成员,不远万里至摩洛哥当地医院进行医疗援助。艰苦的生活条件、复杂的医疗环境都考验着他们。在2006年至2008年援外过程中,尹华副教授各方面表现突出,得到了全体医疗队成员、当地医疗人员和患者的一致认同。结束两年援外任务后,她被光荣评为2008年中国第四十五届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张勇教授于2008年起接替了尹华教授的援外任务,业务过硬、工作认真,2010年出色地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回国。与此同时,本科三名高年医师(徐亚军、殷曰昊、沈健)接连担负了从2003年第一届至今的所有F1一级方程式赛车上海站医疗队的保障安全任务,作为上海市三甲专科医院的代表受到了市卫生局历年的认可与表扬,也为我科、我院赢得了外事任务的荣誉和肯定。2008年起我麻醉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主页(http://shca-mz.web-33.com)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更好地宣传自己良好的科室形象。
  麻醉科全体同仁始终坚信,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麻醉学早已从三级学科转为了二级学科,与内外科并列,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历史的机遇,更是社会的责任。这也更要求我们,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抓住契机,完善自己的理论观念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硬实力,通过更高端更精准的监测手段,以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患者围术期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患者在围术期的安全。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披荆斩棘,任劳任怨,不断磨砺着自己,在提升麻醉学科与科室地位的同时,我们与全院职工一道为肿瘤医院争创亚洲一流肿瘤治疗中心的宏大目标而努力着。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与科研任务下,我麻醉科全体同仁继往开来,不断奋斗,再接再厉,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工作纪录,磨砺着自己的临床技术和理论水平。我们期待患者对我们的更多信任与依赖,也期待肿瘤医院各位同仁对我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科室全体成员呕心沥血众志成城下,我麻醉科团队必将有序、健康、蓬勃向前发展,形成我科坚韧、团结、稳健、充实的科室文化,谱写新一轮辉煌的篇章,并努力朝着舒适化医疗主导学科、医疗安全保障学科、提高手术室运转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与服务外科的中心学科的目标而前进。
任瑜主治医师
擅长:
朱敏敏主治医师
擅长:
钟静主治医师
擅长:
王敬主治医师
擅长:
陈志扬副主任医师
擅长:疼痛治疗、手术麻醉
曹云开副主任医师
擅长:晚期癌肿的疼痛处理及疑难病例的术前麻醉会诊及处理
张勇副主任医师
擅长:癌痛治疗,手术麻醉的治疗
尹华副主任医师
擅长:疑难病人治疗和处理,多类手术的全凭静脉麻醉
陈家伟副主任医师
擅长:临床麻醉以及心肺复苏技能
许平波副主任医师
擅长:
徐亚军副主任医师
擅长:肿瘤麻醉、癌痛、困难气道和外科危重病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