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院频道 > 医院科室
福建省立医院
三甲  综合

核医学科

科室医生:3
专家医生:0
科室简介:  福建省立医院核医学科(前身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同位素室)建科于1960年,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1999年成立了褔建省核医学研究所,2005年成立了PET-CT中心。

  该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的专业化队伍,现有医师、技师、护士、核物理工程师及放射化学师共25 人,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9名,初级职称12名,其中硕士3名。原核医学科主任、研究所所长董惟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省核医学学科带头人、省优秀专家。曾任褔建省核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医学会常务理事,省核医学会主委、名誉主委。为中华核医学分会第一、三、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第六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第1-5届编委。科主任何品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省核医学研究所所长,褔建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会第6、7届委员、福建省核学会常务理事。1995年董惟誉获中共褔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褔建省优秀专家”称号;董惟誉主任及何品玉主任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文新为《中华核医学杂志》第6、7届编委,省核医学分会委员,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为省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该科在董惟誉老主任、老专家的带领下,于1967年在省内首先开展核素扫描;1972年引进全国第一台γ照相机并首先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1989年在省内首先引进ECT;1998年又在省内率先更新为双探头ECT;2005年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PET-CT。1974年开展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1994年引进双能全身骨密度仪;2002年又引进骨质疏松治疗仪,开展骨质疏松诊治工作。目前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PET/CT、回旋加速器与全自动正电子药物合成设备、2台ECT、放射免疫测定仪、化学发光测定仪、脏器功能测定仪、及骨密度测定仪与骨质疏松治疗仪等,尤其是PET-CT显像为分子水平诊断,是当今最先进的诊断技术;设有PET-CT中心、ECT显像室、核素标记实验室、脏器功能测定室、体外测定室、核素治疗室、核素治疗病房以及骨质疏松诊疗室等诊断、治疗、实验室。
  
  40多年来,开展诊疗项目50多项,最高年诊疗数达16万人次;开展20多项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7部著作,其中 10余篇论文获全国、省科协、省医学会等优秀论文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17次)。承担多项中标课题;承担历届核医学本科、专科等多层次的理论课、见习及实习教学任务。作为福建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挂靠单位及省继续医学教育的核医学基地,经常组织省级核医学学术活动。
  
  先进的设备为该科提供了核医学技术平台,一批优秀的新生力量为我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团结奋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理念,加强“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工作重点,努力为完成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任务做出更大贡献。在全面开展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等临床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今后研究方向与任务:
  1.发挥SPE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优势,开展运动(药物)负荷试验、定量门控MPI等技术,提供心肌血流灌注、心脏功能、室壁运动等多种信息对冠心病诊断、疗效、预后判断的研究。
  2.充分发挥PET/CT的独特作用。
  (1)肿瘤的诊断,18F-FDG及18F、11C等核素的多种标记化合
物,对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肿瘤良恶性、恶性肿瘤分期、转移情况等诊断,以及肿瘤放疗计划制订的研究。
  (2)利用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显像融合,对冠心病诊断、心肌活力判断与治疗方案制订的研究。
  (3)利用中枢神经受体显像、代谢显像、血流灌注显像,对帕金森氏病、脑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3.开展肿瘤治疗的新技术。
  (1) 125I粒子源种植法治疗研究。
  (2)核素介导治疗。
陈文新主任医师
擅长:神经核医学显像诊断、心脏疾病的核素显像诊断、甲亢、甲癌疾...
董帷誉主任医师
擅长:医学专业、心血管、肾脏、骨骼、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断、显像新技术